物聯網有什么拓撲結構?在可用于連接物聯網設備的接入技術中,有3種主要的拓撲方案占主導地位:星型、網狀和點對點。對于遠程和短程技術,星形拓撲結構非常流行,如蜂窩網絡、LPWA和藍牙網絡。星型拓撲使用單個中央基站或控制器來與端點通信。
對于中程技術,星型、點對點或網狀拓撲都比較常見,如圖1所示。點對點拓撲允許任何設備與任何其他設備通信,只要它們在彼此的通信范圍內。顯然,點對點拓撲依賴于多個全功能設備。點對點拓撲支持更復雜的結構,比如網狀拓撲。
圖1 星型、點對點和網狀拓撲?
例如,室內WiFi部署主要是一組節點圍繞接入點(AP)來形成星型拓撲結構。而戶外WiFi可以由AP主干的網狀拓撲組成,節點以星型拓撲連接到AP。同樣,IEEE 802.15.4和802.15.4g,甚至有線的IEEE 1901.2a PLC一般都采用網狀拓撲結構來部署。網狀拓撲有助于處理低傳輸功率、尋求更大的總距離,以及通過中間節點為其他節點中繼流量來解決通信覆蓋的問題。
網狀拓撲要求在每個中間節點上實現稱為mesh-under的第2層轉發協議或稱為mesh-over的第3層轉發協議。正如在第2章討論的,中間節點或全功能設備(FFD)只是連接其他節點的節點。一個不互連或不中繼其他節點的流量的節點稱為葉節點,或精簡功能設備(RFD)。
盡管網狀拓撲能夠很好地用于供電節點,但針對電池供電節點進行實施時需要適當的優化。電池供電的節點通常處于“休眠模式”,以在不傳輸時保持電池壽命。在網狀拓撲的情況下,電池供電的節點要么作為葉子節點,要么在用作中間節點時作為“最后的資源路徑”來轉發流量。否則,電池壽命將大大縮短。對于電池供電的節點,拓撲類型和節點在拓撲中的角色(例如,作為中間節點或葉子節點)是成功實施的重要因素。